首先,會在那邊說貿易戰誰"贏"誰"輸"的就是白癡

貿易是甚麼?原本一個田地很多的農夫很會種稻,另一個牧場主人草原很多很會養牛。當然農夫可能也有養幾隻牛,牧場主人可能也有種一些稻,但品質都沒對方專業的好,所以農夫要吃牛的時候就直接跟牧場主人買,牧場主人也買稻米當糧食,各展所長然後各取所需就是貿易的本質。所以做貿易就是雙贏,不做貿易就是雙輸,非常簡單

那我們直接看中美貿易戰好了。表面上中國出口美國多於美國出口,所以有些白癡就說美國能課的稅比較多所以必勝,事情有這麼簡單嗎?我們看美國從鋼鐵原物料開始課,然後選非消費品課,最後才在那邊放話說要課電子產品民生消費品,為什麼?明明所有人都知道民生消費品是造成逆差的主要來源,為什麼偏偏這個要留到最後?原因很簡單,因為這個出超是結構性的,這些產品是美國製造商從各國運原物料到中國,用中國工廠組裝後再運回美國賣,中國真正"出口"的價值只有工廠人工的費用,其他的產品出口價值全部都屬於美國廠商或其他原物料出口國,真正課了稅對美商課的價值可能遠遠高於課中國

用IPHONE舉例好了,蘋果給鴻海組裝做iphone,裡面晶片可能是自己設計或跟高通買,然後晶片是委託台積電製造好在台灣封測然後才跟其他元件送去中國,鴻海就是把手機裡的各種元件兜在一起,賺個幾%毛利,最後蘋果再加個高額的自家服務價值把完整iphone運回美國賣。所以如果對iphone課稅實際上是對誰課?可能是對蘋果課60%,對鴻海課10%,對下游元件或物料出口國課30%。也就是表面上說是要課中國,但其實整體出口價值中國在裡面比例根本不高,只是外貿計算上為了方便就全部列在中國的帳上而已

好那如果真的課了會怎樣?以廠商來說當然一種選擇是遷廠。但遷廠成本高,其他國的人工也沒那麼好用,加上產業原本有群聚效應,要脫離原產業區也會推升成本。所以更可能的作法可能就是出口到美國前的最後一個環節拿到其他國家做,比方說產品主要依然在中國製造,最後再運到其他國做一些外觀加工然後再送去美國賣。但不管怎麼說,成本一定會上升,而且一定會轉嫁消費者身上

那為什麼現在的發展好像美股持續創高中國股市跌很多呢?美股創高的主因跟第一季大減稅撒錢比較有關,而貿易戰因為美國是消費品的購買端,未來東西變貴通膨預期上升下還會提前消費,所以短期還沒看到物價上升後需求下降的通縮效應,但這個很快就會來了。而中國因為是製造端,直接衝擊就是可能工廠訂單減少,這些反應比較快。就有點像當初2008金融海嘯,我們明顯先看到亞洲製造業訂單先銳減,之後才看到美商的獲利下降,也就是這是製造跟消費端的衝擊先後差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lw4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