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續這篇:
http://ilw4e.pixnet.net/blog/post/25722424

沒有經濟奇蹟,但現在倒充斥許多經濟騙局,而且許多是政府帶頭的。

最常見的就是"龐氏騙局"。以下附wiki連結: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BE%90%E8%8C%B2%E9%A8%99%E5%B1%80
原理就是老鼠會的型式,早進來的人從晚進來的人身上拿好處。如果進來的人越來越多則騙局可以維持,但一旦新加入者不夠多騙局就破了。各國政府的許多退休或保險基金都是這種型式,維持的動力是人口成長。但一旦人口成長停滯或是支出太誇張那騙局就破了。台灣的勞健保與退休基金應該都是這種型式,還被拿來當作政府干預股市的工具,實在是糟糕的設計。

會計帳也是有類似的問題。比方說一家建設公司蓋了100棟房子,他成本每棟50萬,以100萬的價格賣了5棟,所以帳面獲利了250萬,所以我們看到報表上這期的EPS很高。但問題在於它剩下95棟可能是會滯銷的房子,卻放在存貨科目,而存貨跌價損失卻是計入之後的報表。所以我們很可能看到建設公司明明蓋了一堆房子賣不出去,獲利卻很好看,若只看EPS去買股票的人就上當了。
財務的目的之ㄧ就是消除這些假象。雖然我覺得財務本身也是有很多問題存在,像是CAPM我就一直覺得它假設有問題,不過邏輯上財務還是比較正確。

還有一種是道德風險。這可能不算騙局,但卻是某種規避責任的套利。像是金融海嘯下的金融機構貨BOT的高鐵,都是公司吃定政府會花納稅人的錢來補洞,所以不顧風險亂投資。

所以我覺得事情還是都要回到根本。一個生意值不值得投資,會不會賺錢,從最基本的邏輯判斷就好了。像金融股,金融海嘯時的投資損失沒在損益表認列前是直接從資產負債表的股東權益扣掉,所以可能會看到當期EPS 1塊錢,但每股淨值從30塊變成20塊,你會裝做沒看到損失而只注意它賺了一塊錢就說它表現不錯嗎?
我覺得經濟跟商科領域使用大量的數字、報表跟模型,有時卻反而模糊了事情的根本。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lw4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