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D完全不敢減QE規模,無限QE到永久的遊戲又繼續了。這個月不減QE不算意外,意外的是柏南克這個垃圾不但不提緊縮了反而又開始暢談繼續寬鬆。這增加了難度,因為戳泡泡變成要市場自己來戳而不是央行這泡泡機踩剎車了。很明顯FED就只會繼續印繼續印印到世界末日。只能繼續看債券殖利率的反應了,這次債券相對其他商品明顯不太買FED的帳。
FED最令人厭惡的一點就是這些年印鈔明明就是炒做資產送錢給有錢人,卻打著促進經濟發展幫助勞工的大旗講得自己立意良善一樣。其實FED才是把就業市場打爛的最大功臣,失業率一直降只是因為退出就業市場放棄找工作的人更多。美國在人口成長下一個月要2X萬的就業人數才能維持正常就業狀態,FED這種印鈔下每個月就業人數才10多萬,怎麼不乾脆送錢給這些人效果可能還比較好?
這些年大概可以看出資本主義最噁心的地方。我相信歐巴馬是真的想替窮人服務,但諷刺的是Fed印鈔卻把貧富差距拉到史上最大;他政見是反戰,卻被華爾街逼得差點得打敘利亞。國會幾乎都是受華爾街跟有錢人控制,總統有理想,但底下運作起來卻變出跟他想的完全相反的結果。不是要吹捧馬英九,不過看他當初推證所稅也是相當堅持,然而到了國會卻被變成了個不痛不癢的假法案。資本主義就是為富人設計的制度,這幾年藉著金融危機更是肆無忌憚了。然後很有趣的是大多數人在QE之下是受害的,但在資本主義的自我宣傳機制下卻傻傻任由政府胡作非為,因為政府與媒體會宣傳說這樣是為了經濟好,任由這些不該出現的誇張政策可以隨意運作。
本來覺得下次泡沫破掉應該只是亞洲的區域風暴,不過現在看起來在全球央行聯手印鈔的龐式騙局之下這應該會變全球性的。英國今年1/4的新工作是房地產業的(是不是跟台灣很像?),印鈔製造出一堆金融資產買來賣去沒有任何產出的工作讓就業數字好看,但這些工作是會隨著泡沫破掉也瞬間消失的。現在實體經濟跟金融資產泡沫的差距應該到史上最大了,然而這泡泡還在吹。
人的記憶都很短暫,不妨回想2008年泡沫破掉後的結論是甚麼?是金融業過度龐大且槓桿過高,企業過度生產,房屋泡沫吹太大等等問題。好,那解決問題辦法是甚麼?三歲小孩也會告訴你就是要把這些問題除掉。不過央行說不對,我們要讓金融業變更大獲利更多,我們要長期0利率讓大家投機槓桿放越大越好,明明沒需求我們要逼企業借更多錢生產更多商品,房市泡沫破了我們要重吹起來然後吹更大。所以泡沫破掉後的理性檢討全部是錯的,製造出更多更大的泡沫才是對的(有沒有很好笑,現在主流輿論就是這樣看的,連巴菲特也支持,阿他當然支持,窮人的錢都被搶到他口袋裡了)。於是現在我們又回到2008泡泡破掉前的位置了,只是腳下這個泡泡比之前更巨大,而且這次破掉是沒有人來救了,因為各國政府央行正是這個泡沫裡的最大玩家。如果能純粹旁觀這真的是最可笑的一齣戲碼,但問題是泡沫破的時候是無法置身事外的。
接下來應該還是慢慢轉進實體資產或貴金屬(如同之前說的,這可以想像成放空垃圾貨幣的代替做法)。我覺得FED這次試圖延長繼續吹泡泡的時間,但市場不見得能配合它演到明年。不過老話一句,市場能有多瘋狂很難預料,這又是最後且最大的一個泡泡(由各國政府跟央行瘋狂舉債兼印鈔主導的泡泡),猜頂很困難。
--
來試著理解一下現在的情勢,我們假設經濟有兩塊,實體經濟與金融泡沫。原本實體經濟是該衰退的,但FED堅持要把它推升,於是靠著可怕的印鈔數量它被撐在半死不活的狀態。但鈔票是聰明的,知道實體市場沒有需求,於是全部鑽進金融資產變成泡沫。央行發現錢沒跑到實體資產製造通膨,但出於死不認錯的心態,解釋說是因為鈔票印不夠,所以只好繼續印,但錢一樣很聰明地跑到金融泡沫那邊去。這就變成過去幾年一個很詭異的循環,央行想製造通膨,但實體經濟不需要通膨,錢都跑去泡沫那裡,於是央行就印更多錢出來。
我們看到美國企業也很聰明知道這點,它們知道營收會衰退,但他們利用低利率這點大發債然後買股進行減資,讓EPS變漂亮。也就是企業知道本業會衰退,於是把財務操作當成獲利來源。但長期來看,利率上升,成長趨緩,股價未來的修正也會很可觀。這就是為什麼說要緊盯利率,這是金融商品的根本,代表任何投資的機會成本。
央行搞錯的點是市場一點也不缺錢,沒有通膨是因為實體經濟沒有成長需求。其實要人為製造通膨不難,把金融泡沫戳破把那邊的鈔票逼出來就好,但這樣很快會變成惡性通膨。想要人為操控市場是沒用的,這正是社會科學有趣的地方,永遠有人以為自己能改變世界,但時間過去最後都是徒勞。央行這次只是把貨幣政策長期無用的理論重新演繹一遍,全球經濟被當成實驗白老鼠。這部大戲就只是看最後央行能及早收手還是要把金融泡沫吹到爆後被迫收手兩種結局要選哪種而已,只是兩種下場都不會好看。當然這些都是長期的事,短期泡泡還在吹也是事實,我只是想試著點出為什麼我覺得要將實體資產變成資產分配的重要項目的理由。
- Sep 19 Thu 2013 13:34
股市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