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untitled.jpg

Tony Takitani

電影課只看到片段,結果在圖書館看到就看了全部。原本說村上春樹的作品是無法拍成電影的,但這片成功了。主因是從頭到尾都是旁白在念故事,保留了文學的部分。盧非易說他的作品難拍是因為他故事說得很爛,但氣氛營造得很好。因為故事幾乎沒有劇情所以難拍。

我從沒看過村上的書。覺得他被捧得太過,有太多附庸風雅的人為賦新詞強說愁而追捧他。因此我也無從比較原著跟電影的差別,但覺得這片電影的手法是個有趣的嘗試。
這片當初是課程談到剪接的時候放的吧。76分鐘(幸好拍得夠短,再長一點觀眾應該會開始不耐煩了)的電影就是不斷地wipe還有fade out,簡短的畫面一直流過,靠著旁白敘事營造氣氛。這氣氛就是"孤獨"吧。獨來獨往的東尼到了中年突然遇到了宮澤理惠並愛上了她,但不覺得他因此脫離了寂寞。除了一開始新婚的時段以外,後來夫妻的生活似乎就是東尼拼命工作賺錢,而購物狂妻子拼命逛街買衣服。諷刺的是妻子最後的死也是因為控式不了他的購物慾。於是東尼又回到孤獨狀態了。然後緊接著是老爸的死亡,然後他處理掉兩人的遺物。直到他最後把唱片都賣掉後他終於意識到自己完全的孤獨了(因為以前至少都還有個不常連絡的老爸)。
主角跟新女孩的互動也很有意思。原本希望藉著看到別人穿妻子的衣服來忘掉妻子(多矛盾的想法),但後來又作罷。最後打電話給那個女孩,又掛斷,留下開放的結局。
偶爾,劇中人物會搶過旁白的詞而自言自語,有時後說的還是和旁白相反概念的話,這種突兀感也蠻有趣的。

記得盧非易有一堂課問一個問題:["好奇"要怎麼拍?想像一個畫面。] 接著問:[如果把你的"好奇"畫面中的"人"抽掉,還有"好奇"嗎?]
整片幾乎沒有鮮艷色彩,許多室內場景與剪影使用,營造出被侷限的孤單情緒。再藉著人物間很疏離的互動,傳達出寂寞的感覺。這片導演就在示範孤獨怎麼營造吧。

有點悶,但因為很短,又頗有特色,所以可以一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lw4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