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的幾部經典小說評價極高的原因在於他們寫的不是個簡單的故事,而是寫出了一整個時代。托爾斯泰在戰爭與和平裡的800個角色演出了拿破崙戰爭時的俄國風貌,安娜卡列妮娜不是這種史詩題材,卻也將俄國當時受歐洲資本主義社會主義思想衝擊的變遷時代呈現在讀者面前。

本書是由兩個故事組成,主線是伏倫斯基與安娜卡列妮娜的婚外情,支線則是列文與吉娣的鄉村生活。列文的部分是獨立的,捨去也不會影響小說主軸,但托爾斯泰明顯想透過這個角色傾訴自己在信仰上的心態轉變。處在新舊思維衝突的年代,安娜的出軌成了"可以做不能說"的行為,身邊不乏認同或同情她的人,但在社會觀念束縛下她被拒於社交圈之外,而僅剩情人的愛可以依靠下讓她的愛情越走越偏激,最終成了悲劇。

可以發現很有趣的是安娜與伏倫斯基交往後伏倫斯基本身在社交界是不被排斥的,社交圈只排斥安娜,因為她行為在"宗教"上不可接受。而交際圈不乏出軌的貴族女人,但只要這女人表面仍維持和丈夫正常關係娜也不會被排斥。而安娜如果離婚後和伏倫斯基結婚,她也同樣會再次被接納。可見當時社會對女人的"名份"很計較。而也可看見許多貴族女人是羨慕安娜之敢於追愛,但礙於禮俗不能在家接待她,可見當時新舊思想衝撞下之矛盾衝突。

書中清楚描寫了當時社會正面臨巨變下的思維。自由思想傳入後,多數貴族意識到自身與農民的天生不公平,有如奧勃朗斯基安然自得的人,有列文這種動手改革卻發現怎麼也無法達到預期的鄉村貴族,也有列文哥哥這種在城中喜歡空談自由理論的學者。細想之下這與清末中國的一些改革維新運動背景頗有相似之處。

書裡最後一章托爾斯泰透過列文之口表達放棄哲學辯論而選擇信神,但他這裡說的神似乎更貼近老子筆下那個"大道",而不是特定宗教裡那個上帝。就算如此我還是覺得這章過於刻意,但無損整部的好看性。


電影

這片拍得很爛。導演是執導傲慢與偏見與贖罪的Joe Wright,他前述兩部古裝片的確拍不錯,但這片實在讓人失望。

選角方面就有很大問題,琪拉奈特莉完全無法連結到托爾斯泰筆下那個驚艷全場的美人安娜,而裘德洛演的卡列寧也與書中那個沒感情的官場機器人似乎毫不相干。列文應該是個內心戲吃重的腳色,結果電影裡變成甚麼話都直說出來。

再來用舞台劇型式想賣弄畫面卻只是讓成品更糟。別忘了俄國小說多是寫實小說,本身誇張的戲劇成分就低,平鋪直敘為主,因此過份花俏只帶來反效果。最嚴重的一點是整個風格完全無法讓人連結到19世紀的俄國!服裝道具似乎就是個英國古裝劇的道具搬來用,更扯的是還硬加入抽菸的置入性行銷,我說你也幫幫忙,古裝劇你在那邊抽菸?

這片從開頭就很想切掉,硬是忍著把它看完,結論是:看過書還是別來看這片,會讓人吐血。沒看過書的當娛樂看或許可以,但千萬別以為這就是托爾斯泰寫的巨作。我覺得導演的問題就是他對俄國的風情與特色根本毫無了解,直接把英國古裝劇那套搬來用,不曾思考同樣時代下俄國遠較歐洲保守,不會說出電影台詞裡的許多露骨蠢話,同時他也忽略了俄國小說裡關懷社會這一大重點,變成一部講風花雪月卻連這都講不好的爛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lw4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