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政府連那丁點基本薪資都不願提升就覺得很好笑。來想個例子:

假設小白在美國跟台灣開了兩家一模一樣的餐廳,以下是兩家餐廳每個月的成本與費用的各項支出比例圖
res

下表是將兩者食材成本調到相同下的各項支出金額假設,同時假設他們都不賺錢,售價等於總成本
pri

上述假設數字當然是隨便設的,不過相信不會差太遠。重點是想強調人力成本的差異,在物價差兩倍下可能隱含的是薪資差四倍。材料跟水電雜支這些差異應該不大。店租也是個可以討論的點,我認為台灣目前店租相較之下還是太貴,一部分原因可能是炒房貢獻的。

在國外住過就會發現,食物其實不貴,在超市買的肉、蔬果價格有時比台灣還便宜。但為什麼在國外吃個餐廳會要花台灣兩三倍的錢呢?由上圖就可以看出,你花的錢最主要在於買"服務",也就是在員工薪水上。兩相比較誰比較好?當然美國好!這種結構的好處在哪呢?你想餐廳的員工拿了薪水他會不會去消費?他消費時是不是又支付了其他人的薪水?這就是經濟學的乘數效果。台灣則是反其道而行,看到食材跟雜支花費越來越高(這是無法避免的,國際上的通膨不是你關起門說不要就可以拒絕),為了維持價格最後只好把腦筋動到員工身上,把員工薪資壓得極低。而後果就是東西雖然比國外便宜,但薪水負成長下還是買不起,也就是說人民幾乎沒有額外的消費力。

很多人說住國外薪水多物價也高有什麼好?需要認清的一點是"物價高"這個迷思並非完全正確。我們看國外的食材、3C、能源都不會比較貴,只要是國際間完全流通的價格差異都不大,因為國際化下要做到差別訂價越來越困難,有價差下跑單幫的賣個水貨就可以輕鬆套利。國外真正貴的是"服務",也就是"人"提供的附加價值,這點也是合理的。該想想我們追求經濟發展的目的是甚麼?透過科技發展跟機械化,農夫可以大規模種出便宜的食物,能源公司可以開採大量便宜的能源供我們使用,所以我們更容易滿足生活所需,而人的服務卻無法取代,故應該是最貴的。因此基本物資理當越來越便宜,我們的錢應該越來越多的比例去滿足其它慾望。

台灣如果全面拉高薪資最有什麼問題嗎?我想最直接衝擊的是靠低薪壓榨員工維持競爭力的製造業。但換個角度想這種產業淘汰掉也沒甚麼不可,因為若核心競爭力來自"便宜人工",那怎樣也不可能勝過周遭東南亞新興市場,還不如早點逼他們認清事實關門大吉或是去海外發展。而能在國際上競爭的大型製造業,我認為員工薪資占他們成本比例根本很小,調薪頂多是EPS稍微難看一點罷了,衝擊不大。看台積電的薪資不是高於一堆其他製造業?怎麼他競爭力最強呢?而受惠的就是內需產業,這才是真正對我們經濟有益處的。我認為政府只重出口的方向是錯誤的,出口業當然重要,但該做的是提供好的環境讓產業自己想辦法去國際競爭,而不是聽一堆白痴老闆說甚麼政府就照單全收。重出口不是靠壓低薪資來重的,競爭力不是靠剝削基層勞工來維持的。這樣講吧,你公司賺不了錢是你他媽的廢物不會經營公司,不要老是哭著回來在媒體上抱怨員工不夠好,跑去跟政府說不能調薪不然會沒競爭力,草莓老板一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lw4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