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內需產業不佳?為什麼人口負成長?有太多問題集於一身了。

高房價是個大問題。房價直接影響可支配所得,你每個月多付一點房貸就代表你能用在其他消費的錢就少了一點。當社會價直觀是人人都得買房,而房價又居高不下的時候,對整體經濟的傷害就非常大。但政府一直以來都是鼓勵房價泡沫的推手,造成的就是名目上房價上漲貢獻了GDP,但利益都跑到財團手上,反而傷害民間消費。

低所得也是問題。為何薪資水平會掉到四小龍之末?我想是勞工意識不夠,不像國外的工會有很大影響力。加上民意代表受財團控制,立的法律多是圖利富人跟企業,結果就是薪資砍到很誇張的水準。而低所得一樣讓內需產業不可能有什麼表現,因為一般人就是沒錢要怎麼消費?當然也許那些靠剝削勞工的資本家們可以大手筆買名牌買名車貢獻消費,但你把1000塊給一個富人對消費增加的效益絕對遠比不上把1000塊分給10個窮人來用。

低薪資帶來的就是不想生小孩,因為負擔太重,直接影響的就是現在與未來的消費力。惡性循環下自然是個死氣沉沉的經濟體。說真的,2300萬人雖然比不上那些人口以億計的國家,但也絕對不是個小數字,贏過歐洲一堆國家,甚至比澳洲還多。但低薪資卻讓消費力遠遠比不上這些先進國家。常說市場在大陸,但我覺得台灣本身也有很多潛在的市場,如果能夠把台灣貧富差距拉到北歐那種水平,消費力也不可小覷。

台灣的情況跟日本很像,但日本比台灣強的地方在於泡沫破掉前他們衝得夠快夠遠,所以就算停滯二十年他們的生活水平一直能維持在領先地位。其實可以想一下歷史演進,工業革命後製造業一開始以歐洲為主,兩次世界大戰後轉移到美國去,之後日本接手創造一段奇蹟,而日本崩壞後亞洲四小龍起而代之,現在轉到中國與東南亞。可以看到之前其它國家在製造業移出後都有對應的轉型,美國轉成服務業為主;日本低階代工被取代,但保留高技術產業與品牌,服務業同樣快速發展;四小龍裡香港新加坡靠金融業站穩腳步,南韓學習日本經驗,靠三星LG等企業在研發上大量投入取得領先技術與品牌;只有台灣一直握著代工不肯放手,結果就是毛利殺到見骨。我們人口已經像許多已開發國家一樣停滯了,但產業轉型卻完全跟不上已開發國家,因此若無根本的改變,基本上台灣是沒救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lw4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