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乍看之下與上篇毫無關係,寫這篇卻正是因為想回應新浪潮贊同尚雷諾說的那句:"一個導演一生只拍一部片。" 這句用在新浪潮導演身上切適,拿到好萊塢中那些被新浪潮推崇的類型電影導演似乎也同樣適用。但我卻想到一個人,他絕對符合新浪潮口中的"作者",同時卻又與這句話格格不入,也就是史丹利庫柏力克(Stanley Kubrick)這位我最愛的導演之一。

Kubrick,這個名字絕對讓所有導演羨慕又忌妒。好萊塢導演定會羨慕他能自己掌控拍片的所有細節而不用受制於製片,小成本電影導演則會眼紅於他總能找到資金來實現他想要的場景與效果。許多導演被吸收進了好萊塢,為錢出賣了自己的堅持,庫柏力克卻是毅然走出美國,遠赴英國繼續他的電影理想。

仔細想過這個問題,如果說Kubrick只拍過一部片,這是哪片呢?是揚名大作"光榮之路"嗎?還是那奇異又暴力的"發條橘子"?可是又怎能錯過"2001太空漫遊"這許多人認為是影史最重要的幾部作品之一的巨作呢?而"金甲部隊"、"鬼店"似乎也不能忽略!Kubrick不像類型電影導演專精於一種題材,他也不像一些導演作品中總是放入強烈的個人特色,他只是盡力說好每個故事,拍好每個鏡頭,讓自己導的每部電影趨於完美。他從1950年代投身電影到1999年死亡,這快50年的時間他總共只有13部作品,其中沒有重複的題材,每部片都是他精雕細琢出來的珍品。

Kubrick的第一部大作是1953年與Kirk Douglas合作的"光榮之路"(Paths of Glory),講一個法國將軍犧牲小兵以確保自己仕途的故事。片中軍官巡視戰壕的逆向拉伸推軌鏡頭,帶出小兵一張張緊張的面孔,成為往後電影課的教材典範。這片也讓他遇上了自己未來的妻子。

"光榮之路"的成功合作讓Kubrick答應再次與Douglas合作拍攝"萬夫莫敵"(Spartacus)。然而這片拍攝過程中,Douglas不願給Kubrick劇本決定權也讓兩人關係陷入水火不容的境地,日後Douglas談到他時都稱他為"a talented shit"。Kubrick還是將這片拍完了,但他之後不願承認這部片是他的作品。這片有許多有趣的地方,像是大場面總是草草結束,前一個鏡頭是兩軍在草原上拉開陣形,下一幕卻已經是屍橫遍野的戰後殘景;夜襲的前一幕是一群人衝入敵陣,下一幕敵方主將卻已被擒獲。動作片卻故意跳過這些應當最熱血的動作場景,不知是否是Kubrick的無言抗議。

在與Kirk決裂之後,Kubrick也認清他拍電影需要完全的主導權,於是他遠走英國,找尋獨力製片的資金來源。他來到英國的第一部作品是"一束梨花壓海棠"(Lolita),描寫戀童癖的Humphrey與其養女的糾葛。將這部小說搬上螢幕,挑戰了當時的保守社會風氣與電影審查制度,故劇本也被迫做修改,小女生的年紀硬是加了幾歲。從成品的確看得出這些限制的影響,雖不失為中規中矩的佳作,然而卻少了點Kubrick總能帶給觀眾的驚艷感,尤其是在如此有潛力可供發揮的小說作品上。

拍完Lolita後,他拍了"奇愛博士"(Dr. Stangelove)這部黑色幽默喜劇。極度荒謬的劇情,嘲諷著冷戰中的美蘇兩大勢力,在當時冷戰時局下也是大膽的嘗試。

"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這片名對所有電影愛好者來說絕對是如雷貫耳。不論是真的喜愛、好奇跑來湊熱鬧的、科幻迷、cult film迷,這片都有莫大的吸引力。但這片也像在挑戰觀眾,先是全黑的片頭,讓觀眾在黑暗中聽幾分鐘的音樂。如果你沒睡著,再讓你看25分鐘全無對話的片段(我想這時已經很多人離場了吧)。全片總共88分鐘沒有對話,到後面又出現一堆難以理解的光線效果,配上吵雜的聲音,搭配最後謎樣的結尾,就算從頭坐到尾看完後可能也仍是一片茫然。或許就像原著小說的作者Arthur C. Clarke所說,"If you understand '2001' completely, we failed." 但難懂不影響它的價值,這片中許多拍攝手法與元素都是往後人們模仿與致敬的對象。骨頭拋到天空變成太空站,也代表著數千數萬年的時光飛逝,這個鏡頭是蒙太奇的經典教材。最後,你是否有發現一開頭的猿人都是真人演出的呢?

"發條橘子"(A Clockwork Orange)應算是庫柏力克作品中最驚世駭俗的。這片用鏡頭將暴力與情色露骨呈現,但又加入許多奇特的安排,如那加速的性愛場景,配上快板的威廉泰爾序曲,荒唐又好笑的畫面安排。許多場景也像是超現實主義的設計,給人奇幻與未來感。片子上映後片中主角的造型與暴力造成英國青少年模仿,最後Kubrick決定終止這片在英國的發行。

"亂世兒女"(Barry Lyndon)是部三小時的巨作,中古歐洲的場景,緩慢的劇情節奏,故事卻不無聊,講人性,講無常。原著小說本是個名不見經傳的二流小說,被庫柏力克搬上螢幕卻成為一部很棒的電影作品。

"鬼店"(The Shining),史蒂芬金的標準恐怖小說,到了Kubrick手下卻變了一種形式。史蒂芬金一直對這片很有意見,直到他自己重拍出一個失敗的作品後為止。史蒂芬金說Kubrick不會拍恐怖片,但我覺得更切適的說法是,Kubrick從沒打算把這片當一般恐怖片來拍。他無意做那些使觀眾驚嚇的效果,而是慢慢加重懸疑詭異的氣氛,使觀眾神經緊繃。故事裡沒有嚇人的鬼,然而瘋狂的人卻比鬼還可怕。

我覺得"金甲部隊"(Full Metal Jacket)是數一數二好的軍事片。前一陣看到一篇影評,批評這片反戰意識不夠強烈,說Kubrick也許太畏縮不敢把話明確講出來,他的這些評論讓我覺得可笑至極。其一,雖然其中的確看得出一些反戰元素,庫柏力克本人卻從沒承認這是部反戰片;其二,對庫柏力克的電影夠瞭解的人就知道他不說肯定不是因為"不敢說",而可能是不願說。這片在講的與其說是反戰,不如說是矛盾與荒謬。主角心裡想上戰場卻又愛好和平的矛盾、戰爭裡的荒謬性以及結尾那強烈的反諷,這些才是這片精采所在。

相對現在好萊塢將許多暢銷小說搬上螢幕,藉書本原本的知名度來宣傳,Kubrick的創作過程似乎是個完全相反的模式。他的所有作品都是改編自小說,然而卻都能青出於藍而更勝於藍(個人主觀認為"Lolita"是唯一電影不及小說的例外)。他作品的原著小說許多都是原本冷門或名不見經傳的書,隨著電影的大賣而打開了知名度。其中"亂世兒女"或許是影史上將小說變成電影後最成功的範例之一。

與庫柏力克這樣一個事事求完美的偏執狂合作不是一件快樂的事,在拍"萬夫莫敵"時演羅馬將軍的Tony Curtis問其他人:"我必須搞砸甚麼事才能脫離這部影片?" 旁人回答他:"如果你發現了趕快告訴我!" 發條橘子的主角在拍片時差點弄瞎眼睛,又這片的最後一幕他被要求重拍了74次。然而看庫柏力克電影的觀眾卻是幸福的。他在拍"2001太空漫遊"時,總膠卷使用為電影長度的200倍,也就是說這部141分鐘的電影,每一分鐘的成品平均是從200分鐘的拍攝膠卷中精挑細選出來的,這樣精細用心的剪接與要求,出來的成品自然是既好看又精緻的。

影史有許多著名導演,然而我覺得Stanley Kubrick在他們之中卻又特別亮眼。他的成就獨一無二,他拍電影就像是雕刻家一鑿一鑿刻出的雕像,出來的成品也都是最好的藝術品。雖然一生沒有受奧斯卡肯定(我想他也不需要),但無可否認,他是最偉大的導演之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lw4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